English

特殊历史文化的缩影

1999-05-14 来源:光明日报 张岂之 我有话说

张之洞是晚清政治生活中有相当影响的人物。他的人生足迹经历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、宣统五朝,步步都留下了深重的历史印痕。在“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”,张之洞是一个过渡人物。他的文化倾向,既植根传统,又景慕新学。他的政治态度,既忠于陈腐制度,又富有改革精神。于是,他身为清廷重臣,又张扬学界旗帜,先活跃于清流,又热心于洋务,最后又成为新政的主力。张之洞生命的热能,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发出耀眼的光亮,还凝结为数量浩繁的有历史写述与文化探索双重意义的论著。特殊的时代、特殊的人格、特殊的经历,都使张之洞的文字具备了值得后人珍视的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1909年张之洞去世之后,有人即开始整理他的著述。90年来,编校张之洞全集的工作曾经先后进行了多次。1918年至1922年,作为编辑《张文襄公全书》计划之内的《张文襄公电稿》、《张文襄公奏稿》、《张文襄公公牍稿》、《张文襄公函稿》(合称《张文襄公四稿》),以及《广雅堂骈体文》、《广雅堂散体文》、《广雅堂杂著》(或合称《广雅堂集》)相继问世。1928年,收录张之洞论著14种229卷的《张文襄公全集》出版。1990年,河北人民出版社开始着手组织编辑出版《张之洞全集》。经过百余名学者多年辛勤工作,终于在1998年8月将总计15种299卷、附录6卷,精装12册,全书近800万字的《张之洞全集》付诸发行。

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部《张之洞全集》,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完全、整理最精当、编校最认真的有关张之洞一生著述的煌煌巨著。《张之洞全集》的面世,为近代史学者提供了较为集中的研究资料,对于所有关心近代中国历史文化,希望更多地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状况与演进历程的人们来说,无疑也是一个好消息。

张之洞不仅在政坛有活跃的表演、于实业有重要的创获,对学界也有非凡的影响。因而《张之洞全集》的整理出版,不仅有政治史、经济史、社会史的意义,也有文化史、学术史的意义。

张之洞平生文字,据说“多论政事”,“兼及文艺”,然而其中“论学”之作,尽管“立言矜慎”,“从不妄下丹铅”,仍然有较大的份量,是我们在考察近代学术史时不能忽略的。其《劝学篇》、《书目答问》等曾经风行海内,有较大的影响,现在看来,依然有重要的价值。

回顾自张之洞所处的时代至今,百多年来,政事沧桑,学风变化,但是真理之追求、学术之建设,似乎还是需要一种登百重之楼、立千古之事的精神。

有人说,张之洞“生平精神所寄,尤在振兴教育,储养人才”。他采用西方教育体制,制定了中国史无前例的第一个带有近代教育色彩的《癸卯学制》,从而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。不过,这种对教育的重视,仍然不能超越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束约,因而如鲁迅所批评的:“学了外国本领,保存中国旧习,本领要新,思想要旧”(《热风》)。在社会文化方向的总体设计时,张之洞所主张的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原则其文化内质和历史影响,现在仍然是值得我们深省的。

如今,回顾和反思张之洞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文化轨迹,是有必要的。这应当也是学界欢迎《张之洞全集》出版的原因之一。

(张岂之:西北大学教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